今天為大家講的這個故事發生在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極大不滿,一場轟轟烈烈的愛國運動由此拉開了帷幕。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所謂的“和平會議”,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之一,參加了會議。中國代表在和會上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撤退外國在中國的軍隊和取消“二十一條”等正當要求,但巴黎和會無視中國幾近妥協的提案,拒絕了中國代表提出的要求,并最終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國主義的壓力,欲準備在和約上簽字,仍然將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轉送日本。
5月1日,上海《大陸報》以北京通訊首先披露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政府接巴黎中國代表來電,謂關于索還膠州租借之對日外交戰爭,業已失敗。”2日,林長民在《晨報》發表《外交警報敬告國民》一文,證實了這一噩耗。自此,全國嘩然,失敗的消息像一把火點燃了蓄積在國人心中的怒火。4日,手執各種旗幟、標語的學生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北京,他們有人演說,有人呼喊口號,有人散發傳單。游行過程中,學生們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放火燒了趙家樓胡同前街的曹汝林宅,并痛打曹汝霖。學生們的愛國行動贏得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普遍支持,一時間,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商人罷市。運動聲勢愈加浩大,北洋政府面對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最終決定罷免曹、陸、章三人,并于6月28日,拒簽和約,至此,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斗爭獲得偉大勝利。
五四運動從形式上是中國學生的愛國運動,但從整個社會背景社會發展來說,它的影響遠遠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國思想文化、政治發展方向、社會經濟潮流、教育,亦對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它對現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社會亦有著不可低估之影響。這場運動,以工人、商人、學生和市民為代表的各個階級、階層實現了聯合群眾的參與,表現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精神,為后來的革命運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社會基礎。它使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本質和軍閥統治的黑暗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覺悟,促進了新思潮的歷史性轉向。人民力量得到了廣泛發動,馬克思主義得以廣泛傳播,無產階級了登上政治舞臺。它是近代中國革命的歷史轉折點,是中華民族走上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起點!
|